宋霞婉
2015-05-15
最終答案
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寫話,難免會有點不適應,但只要養(yǎng)成良好的寫話習慣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還是有許多學生能把話寫通順和完整。我們往往會發(fā)現(xiàn),學生在看圖寫話程度差異明顯,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,總有那么一些學生的寫話讓老師拍案叫絕。稍作了解,便會發(fā)現(xiàn)這些學生之所以會寫,完全源于他們已經養(yǎng)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,平時注意多看、多思。多看了,胸有成竹,信手拈來;多思了,下筆如有神。寫話程度差的學生,總是羨慕那些被老師拿來當范文的學生的寫話,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提高。究其原因,就是沒有養(yǎng)成良好的寫作習慣。那么,在平時的寫話寫作中應養(yǎng)成哪些習慣呢? 一、培養(yǎng)學生用心說話、說真話、訴真情的習慣。 看圖寫話就是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,并寫幾句連貫的話。寫話也就是對給出的圖片進行想象描述,也就是把整個深信都貫注在里面。目前,在學生的寫話中,存在著比較普遍的亂寫現(xiàn)象,寫話時沒有按照給出的圖意寫,失去了對圖畫的描述性。因此難以打動人,難以獲得較好的寫話效果。有一次,我布置了看圖寫話,寫小熊和小猴都愛吃椰子,多數(shù)學生沒有看清圖畫就胡亂寫話。如:有一個學生把小熊寫成了小狗,還把小狗手上拿著的椰子寫成了石頭,觀察不仔細,依次這個學生的西化就沒有把圖意表達清楚。而寫的最打動人心的還是寫最普通的能把圖意表達出來的學生。如: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寫的有一天,小熊和小狗去沙灘玩耍,他們先是在海邊游泳,然后他們在沙灘上砌城堡。可能是玩得有點累了,他們坐在也一棵椰子樹下休息,他們抬頭看見椰子樹上結了好多的椰子,小狗就說:我們都愛吃椰子,可是我不會爬樹,小猴你就爬到樹上去摘吧,我就在樹下接。小猴同意了可見,看圖寫話貴在對所給出圖片的描述的準確性,要寫好一段話,一定要養(yǎng)成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。只有敢于描寫,敢于想象,才能讓讀者感到真誠可信,才能使你寫出的那些話產生說服力和感染力。有些學生在寫話中,一味地東拉西扯,把在圖片上所有的東西都寫了出來,卻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去寫,很多學生以為只要這樣去寫就是沒有錯的,其實,這種思想的方式是完全是錯誤的。關鍵是學生在寫的時候有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加以想象。尤其是初學寫話的學生所必須遵從的。 二、培養(yǎng)學生觀察感知、體驗積累的習慣。 經常有一些學生害怕寫話,說是不知道怎么寫,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,或者不習慣于思考。只要學生善于觀察、善于思考,寫話的源泉一定是長流不息。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,觀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、獲得寫話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對于學生的眼睛,不是缺乏美,而是缺少發(fā)現(xiàn)。寫話者必須熱愛生活,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。熱愛生活,筆底才會生花。觀察生活,發(fā)現(xiàn)生活中的真善美,假惡丑,積累生活,思考生活,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,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。對圖畫觀察得越仔細,則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。因此,必須培養(yǎng)學生養(yǎng)成觀察感知的習慣。學生寫不出話來往往就是肚里沒貨。所以,培養(yǎng)學生養(yǎng)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,引導把平時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事物記錄下來,或者把自己的一天下來的感受記錄下來,這樣才不至于隨讀隨忘,隨見隨忘。 三、 培養(yǎng)學生多讀多考多練多改的習慣。 憑直接經驗,我們每一個人,對社會的了解是有限,要積累素材,也不可能每一樣都親歷,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驗。而獲取間接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。閱讀是寫話的基礎,是獲取寫話范例的唯一途徑。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,這都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。讀書是吸收和積累的過程,思想、素材、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。一旦需要,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,跳出來供你應用,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,不費思索而順利成章,進而推陳出新,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、完美。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。 然而,多讀還需要多寫,任何技能技巧,都學要反復練習,寫話也一樣,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程度就難奏效。寫話必須要養(yǎng)成勤動筆的習慣。只有這樣才能滴水穿石,寫話才能在不斷地實踐中得以提高。因此,學生應該勤動筆,只有堅持動筆,持之以恒,寫話習慣也就養(yǎng)成了。 多思考,除了指平時對所見所聞要多思考,對周圍的點點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見解之外。修改是寫話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,是提高寫話質量的有效方法。文章不厭百回改。新課標也要求學生養(yǎng)成多寫多改的習慣。所以,從低年級起,就應該教給學生自改文章的方法,調動學生自改文章的興趣,多方面培養(yǎng)學生自改的習慣。有了良好的寫作習慣,寫話自然能夠學得扎實,循序漸進,寫話水平也就能夠得到不斷提高。